据《法制晚报》3月31日报道,北京市今年计划完成疏堵工程100项、慢行系统改造100公里、新增1万辆公共自行车,方便市民出行,具体措施包括双井桥调整出入口、国贸桥不再人车混行、公租车卡将统一成市政交通一卡通、南锣鼓巷将慢行系统改造等。
也是在3月31日,北京市迎来今年的首场春雨,这场雨说大也不算大,滋润了京城的空气和土地,同时也导致早高峰严重拥堵。联想到冬季每逢一点小雪都要堵车的情况,我们不禁要问:城市的交通如此脆弱,万一发生一点特殊的紧急情况,我们该怎么办?
在最新发布的疏堵方案当中,有一个“新元素”让人眼前一亮:今年的一些道路大修工程将首次使用新型沥青混凝土,该混凝土在低温环境下具有调温、蓄热功能,从而提高路面抗结霜能力,避免冬天下雪天气路面结冰。
雨雪天气对司机而言,除了视线差一点,很“犯难”的就是道路湿滑。因此新型沥青混凝土路面值得期待。由此想开去,城市道路的渗水、防滑功能如果更好,那么“春雨导致爆堵”的情况是不是也能改变呢?
从昨天的严重拥堵来看,我们会发现堵车不仅仅和路有关,也和人有很大关系———不少司机在雨天驾驶不够小心,没有和前车保持足够车距,结果发生了事故。在繁忙的早高峰时段,多上那么几起追尾和剐蹭,就足以导致整条道路的停滞不前。所以,驾校增加一些规范行车、礼让驾驶、雨雪天如何上路的课程,也可以作为缓解拥堵的举措之一。
在人的因素上,除了司机素养有待提高,对于行人、非机动车的管理也不能仅仅在“集中整治”的那几天发力,此后就悄无声息。比如,昨天下午笔者就看到一位女士竟然骑着自行车在朝阳路主路上逆行,吓得机动车纷纷减速、刹车。
在疏通拥堵方面,我们的常规做法是调整一些环线的出入口,以及公交站点、红绿灯的设置等等。让不合理的地方更加合理,这当然很有必要,不过要让疏堵工作取得更大的实效,或许还需要更加“open(开放)”的思路,把思维拓展到参与交通、导致拥堵的方方面面,避免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”的情况。
比如说杨闸环岛往南时常会堵得水泄不通,原因就是一大批小区建成入住,而小区周边的道路却十分逼仄、混乱。其实,如果在新建这些小区之初或者之前,就和开发商协商好,要求配套道路率先修整到位,如果能把新建小区分散开去,别动不动就“扎堆儿”,这样的情况就可以避免。
在我们的北京,构成城市“主动脉”的环线和很多主路越来越宽阔,但与此同时不少的毛细血管并不畅通甚至消失了,有的居民回家的路最堵的就是“最后一公路”,明明小区就在眼前,却半小时也进不去。岔路不通、车辆不能快速分流,也会导致原本十分宽阔的主路出现拥堵。
此前,曾有专家分析说,在国外一些“毛细血管”发达的城市,很多单位、社区都和城市的交通融在一起,社会车辆可以从中通过。但是在我国,一些单位和小区四周都有围墙或栏杆,禁止外来车辆穿行,把车都“撵”到了主路上。
显然,疏解城市的拥堵,既要“思前想后”,在规划阶段就考虑到交通问题,也要“环顾左右”,出现拥堵的时候不仅仅把注意力盯在车道上,从路面的混凝土到参与交通的每一个人,都是拥堵或者畅通的组成因素。